《四库全书》的重印,曾经争论纷纭。80年前起,有关影印之事屡议屡辍,除了政治、经济方面的制约外,也由于学术界一些人士的反对。而10多年前海峡两岸相继影印,还全部制成缩微胶卷发行,却没有听到什么激烈批评,相反销路还很不错。何故?我想其中重要一点是,经过这么多年,我们的财力、国民文化程度、印刷技术(包括缩微摄制)等都大大提高了,但线装古籍却越来越少,图书馆也不随便借阅,在这种情况下影印四库就很有意义了。然而,最近又盛传国内有多家单位不约而同要将四库全部制成光盘,这在学界又激起议论,有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。笔者在平时也常查阅四库,因此也想谈点看法。
四库本身是有不少问题的,鲁迅就多次揭露过,如今学术界的认识也基本一致。主要是乾隆“钦定”四库时带有浓烈的政治目的,抽毁了很多有价值的书,收入四库的书,也有不少经过窜改。其次是其中有的书在版本上未选好,或在抄写中有错漏。顾颉刚曾说:“我常觉得影印《四库全书》是一件极蠢笨的举动,徒然使得世界上平添了许多错误的书,实非今日学术界所应许。”这话不无道理,但有点偏激。四库馆臣篡改的,主要是政治上“违碍”、“忌讳”的内容(当然也有莫名其妙、令人啼笑皆非的删改),更多的书并没有作手脚,更不用说四库中还收入不少后来失传的珍本或辑本。它毕竟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,无论如何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。记得鲁迅说过这样意思的话:每当有人眉飞色舞地说起四库之类,他就不免同时想起“扬州十日”、“嘉定三屠”,想起残暴的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。因此他提出应该“算账”,他认为这是以极大的代价和灾难换来的“大门面”。那么,既然我们的先人付出了那样的代价,我们今天更应该善待这份遗产,弃置不顾、不予利用岂不更加可惜?鲁迅就曾向人推荐过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指出:“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,但须注意其批评是‘钦定’的。”只要用鲁迅这样的治学方法,既充分了解四库的局限,提防其中的陷阱,又放出自己的眼光,那么四库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。
影印,终于使这部藏诸深宫的大书放下身架。试想,以前有几个人可以随便查阅四库?
不过,四库卷帙浩瀚,查阅起来不大方便,四库总目提要也不很可靠(且不说其中的论断错误),时有版本、卷数等著录与实际不符,甚至连书名、作者等也会搞错。因此,如能用现代科技输入电脑光盘,无疑有利于研究者。如果能有关键词甚至逐字检索功能,那更是学术研究者的大幸了。我坚信,并盼望,总有一天我国所有的善本、珍本古籍都能输入光盘。但对首先选取四库,却多少有点感到意外。但一想,还是可以理解的。无非还是因为它是最大的又比较系统完整的一部丛书;又版式统一、文字清晰、便于输入;再加上它不会牵涉到“版权”。因此,我愿乐观其成。